平均每隔半个月,许琨就要去大学城附近的采血屋一次,经历出血、回血4个循环后捐献血小板样本。这样近一个小时的“折腾”过程,来自合工大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学的研一学生许琨经历了32次,10本满是印章的献血证上,满满都是这个90后妹子5整年的爱心捐献史,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爱心妹子”实际上很怕打针。
5年捐献30次血小板、2次全血
摊开手中一沓鲜红色的献血证,里面满满的印章很难让人联想到记者眼前这位清秀文静的“萌妹子”。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许坤,是合工大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一的学生,从2009年开始,她的献血史长达5年,共计献血小板30次、献全血2次。现在的她,已经成为一名“固定献血志愿者”,忙完学习上的事,平均每半个月,她就要前往大学城附近的采血屋捐献一次血小板。
第一次献血在18岁高考后
说起自己第一次献血的经历,许琨印象很是深刻。“因为那时候我刚结束高考,走出考场后觉得很放松,就想了一桩心愿,于是高考后没几天我就拉着妈妈去了石家庄火车站旁边的献血屋献了200毫升全血。”
为什么会是了心愿呢?原来,这并不是她第一次产生献血的念头。“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有好几次遇见义务宣讲员在宣传献血的知识,觉得挺好一事啊,我就跑到家门口的献血车上想献血,可医生一询问我还没满18岁就给拒绝了,所以就想着高考后就能实现愿望了。”
第一次面对抽血的大针头,从未献过血的许琨还是很紧张,一旁的妈妈则给她不断鼓励。“有献血的念头,或许也是受我妈妈的影响。”许琨说,自己还在读小学时,就见到过妈妈去献血并拿回一本献血证,想到或许还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就觉得光荣。
踏入大学之后,一次媒体报道让她萌生了继续献血和尝献血小板的信念。
“当时在报纸上看到一位父亲为患血液病的孩子捐血小板的事,我想他一个人是不可能一直给他孩子提供血小板的,所以就很想帮帮他们。可是到医院一查,血型竟然不符。”就因为这件事,许琨还难过了一段时间。
从未见过受助者,却感染同学去献血
“我觉得成为固定献血者,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虽然我从未跟任何一个接受我血液的人见过面,不知道我的血液是否真的帮到了别人,但是不妨碍我定期去献血。”
许琨说,虽然从未见过自己帮助的人,但自己的坚持却感染了身边的同学。“可能很多人对连续性献血和献血小板有误解,一开始,我父母也会担心我身体受不了,但实际上并不会,科学献血还会有利于身体健康。”
除了固定去献血,她还主动担任起献血宣讲员,一有时间就给同学们讲解科学献血的好处。而最让她开心的是,了解她的献血史后,班里两位同学也加入献血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