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余万人互相约定,你若患癌我捐你几元,我若患癌你们捐我几元,患癌者最高可获助30万元,近年来一个名为“抗癌公社”的民间组织拟通过助人自助模式,为自己的健康上“保险”。8月1日其合肥分社宣布成立。这个模式真的能帮到人吗?
落地合肥已有人加入
抗癌公社原名互保公社,由张马丁(网名)在2011年成立。该组织规定,凡加入抗癌公社的正式成员一旦罹患癌症,每一位公社成员都要为其进行小额捐款,最高捐款额可达30万元。
7月31日,抗癌公社公布了首批分社长名单,共有86位地方分社长和地区大使产生,并宣布8月1日正式生效。合肥的分社长是来自合肥志愿者之家的刘海江。
7月初,刘海江成为了抗癌公社第164290名社员。“当我们健康别人重病时,我们每人给他一点小资助(10元以下),当我们万一不幸时,所有人也会给我们一点小资助。”刘海江说,在他们看来这种自助和互助的众保模式,就是平时小额帮助别人,万一自己得了白血病、癌症等25种大病也能得到资助。“健康时攒够了人品,危难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求助。”从后台数据得知,在合肥已有两三百人加入到了该抗癌公社。
入会不收费有人求助需捐款
记者了解到,要想加入抗癌公社,只需要去公社网站申请。不需要任何手续费。互助的流程也很简单,正式社员提出求助申请,经过总部核实,如果真实总部会将求助信息发到每个会员的手机上,然后在一个月的筹备期内筹集所需费用。如果有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捐款,几天后就会被自动清退。
疑问1:如何保证善款专用?
张马丁表示,“抗癌公社”可以理解为一个对抗癌症的合作社、利益共同体。公社不设立基金,资金从捐助人直达受助者。例如,假设抗癌公社成员达到6万名时,如果有社员不幸患癌,将得到其他成员每人5元的援助,而当社员人数达到30万人时,每人只要捐1元钱,就能帮助到患者。
疑问2:发展至今帮助了多少人?
张马丁告诉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目前全国的社员已经发展到了17万多人,已经帮助过两位社员,一位是患癌症的广西女孩,当时是2013年社员人数还不是很多,筹集到了2万多元费用;另一个是本月山东一位猝死的男士,社员捐款共10万元给了其家人。目前正在审核第三位社员,该社员因白血病需要高昂的治疗费。
疑问3:如果社员是生病后再加入公社,会不会对其他会员不公平?
刘海江说,为了规避这种问题,公社有规定,例如40岁以下人士加入公社,必须经过180天的观察期,在这180天内没有生病,才能转为正式会员,享受向别人求助的权利。40岁以上人士加入公社,则需要经历一年的观察期。
疑问4:如果有人获得了救助后,就退出了该公社,不继续履行责任又当如何?
刘海江坦言,目前公社的各种制度还在完善中,很多都只能用道德来约束社员。
疑问5:抗癌公社的运营资金从哪里来?
张马丁说,抗癌公社是一种免费模式,没有会费,不从社员的资助中抽成。目前还没有任何收入,将来希望通过增值服务来取得收入。现在的运营资金来自于一家投资公司,这笔资金解决了运营团队的工资问题和推广费用。
疑问6:各地的分社长主要做什么?有工资吗?
刘海江说,分社长主要负责区域活动的组织和对患病人信息的核实对接。
虽然是以公司形式注册的,但是这个属于公益组织。分社长所做的一切事务都是免费的,除非有企业赞助才可能会有部分的运营资金。
社会专家:是主流保障体系的补充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教授认为,抗癌公社的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让松散的社会成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已经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参与,在目前政府的医保还不能做到全保,不少治疗费用还需要自己承担,这些民间的公益组织将发挥相应补充作用。
江淮晨报 江淮网记者 李玲芳 实习生 牛敬超
http://news.hf365.com/system/2015/08/06/014676063.shtml合肥在线
http://365jia.cn/news/2015-08-06/942775C2C6420DA6.html万家资讯
http://www.ahrtv.cn/news/system/2015/08/06/003677570.shtml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
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5-08/06/content_124617.htm江淮晨报电子版
http://www.jhcb.com.cn/ShowArticle.jsp?id=133827江淮网
|
|